找到相关内容239篇,用时5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弥陀净土信仰的汉化到净土宗的成立

    罪,极须悲涕雨泪深生惭愧,内彻心髓,切骨自责,忏悔已还,如前坐法,安心取境,境若现时,如前尽除,所观净境,朗然明净,此名顿灭障也……唯须勤心忏悔,日夜时六时,等忆得即忏者最是上根上行人也。譬如...忏悔有品上中下,……此等品虽有差别,即是久种解脱分善根人,致使今生敬法重人,不惜身命,乃至小罪若忏,即能彻法彻髓。能如此忏者,不问久近,所有重顿皆灭尽,若不如此,纵使日夜十二时急走,众是无益,若...

    慧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4847385.html
  • 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略考----造像记文的造像誓愿试析

    现存获福。皇祚求延。含生普润。共越死河。同升彼岸(注39)。   是一藉造像礼拜,使睹信者数息薰心,净信开明地止息,同时于尘劳之中,如绍如来种地企至真如法身之境;故崇于造像之真的礼拜...的世上人间之谓(注7)。因而,世纪末期,即太康六年(286)的〈西晋东作使张扬刺造药师像记〉所云的,“见在眷属。法界有情。生生见佛。世世闻法。”(注8),想必就是法界与众生二语于造像记文上所显现的...

    林保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5547398.html
  • 《禅露集》——禅宗基本

     菩提本自性,起心即是妄。  净心在妄中,但正无。  世人若修道,一切尽不妨。  常自见己过,与道即相当。  色类自有道,各不相妨恼。  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。  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  ...成就,同时亦意味着汉传佛教教义 建设的完成。有些宗派的合并、稍歇,甚至消失,是自然而然的, 因为它们做了它们该做的事情,比如:俱舍宗、成实宗,法相宗、 论宗等。后来禅宗、净土宗、天台宗等兴盛不衰,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1448331.html
  •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 —本愿即心持名念佛的提出

    不可不考虑的重要因素,毕竟法门广大以能应众生之机者为修行得力之先。尤其三界10 内的众生,大部份为11 烦恼所蔽,欲修行出离谈何容易?因此佛在《观无量寿经》中,才因韦提希夫人的逆子因缘,而施设了当生...类愿,虽能生起信仰之心,但因佛德太深不可思议之故,重凡夫亦恐难忆持。唯有第三类愿简洁具体,直指凡夫往生之机,既明确易晓,而最重要的是此愿直接与众生往生的关键因素有关,因此凡夫众生易于用心忆念,诚为...

    法藏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0349180.html
  • 炖煌本坛经校刊记(2)

    烦恼, 正来烦恼除, 邪正俱(9)不用, 清净至无余。 菩提本清净, 起心即是妄, 净性于妄中, 但正除。 世间若修道, 一切尽不妨; 常见自(10)己过, 与道即相当。 色类(11)自有道, 离...和尚说!     六祖言:实无功德,使君(11)勿疑达磨大师言。武帝著邪道,不识正法。使君问:何以无功德[附]?   四  和尚言:造寺布施供养,只是修福,不可将福以为功德;功德(12)在法身,非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4150119.html
  • 慧能的“顿悟”学说

    菩提本清净,起心即是妄;净性在妄中,但正除”。因此“烦恼即是菩提”、“自心自性真佛”(《坛经》)之说也就由此而成立。   慧能的佛性论,就是上述这种迷悟一体的心性说。他将自心与本性联系在一起,从...700),武则天遣使迎请神秀入京,给予极高的待遇:“趺坐觐君,肩舆上殿。屈万乘而稽首,洒九重而宴居。传圣道者不北面,有盛德者无臣礼。”中宗即位,对神秀更加礼敬。于是,神秀被推为“两京法主”,号称“帝国师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4550255.html
  • 回鹘佛教徒礼忏文研究

      何等为?一者烦恼,二者是业,者是果报。  紧接其后便是忏悔,即:烦恼、业障和果报。其中,后二者内容较少,烦恼占去了大部分篇幅。  忏悔烦恼,需先兴七种心(惭愧、恐怖、厌离、发菩提心...  23.T II Y 62,残片1叶,交河故城出土;  24.T II Y 5. 502(U 3067),残片1叶,交河故城出土(以上件尚未刊布)。  另外6件分别收藏于日本(中村不折藏品,无编号...

    杨富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5050265.html
  • 大相国寺法语(1)

    第六般若为智慧庄严。菩萨一切之万行,皆摄在此二者也。  涅槃经云:“二种庄严:一者智慧,二者福德,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庄严者,则知佛性。”   何谓“障诸烦恼”?  烦恼、业障、报,是名。 ...大相国寺法语   教理教义  何谓法身、报身、化身?  临济祖师说:“一念清净心光即法身佛,一念无分別心光即报身佛,一念无差別心光即化身佛。法、报、化身,本性全具,不用向外別求。”所谓一念清净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0352109.html
  • 智顗的“谛”思想及其所依经论(2)

    权”就是“实”。[99]甚至“十界互具”、“轨即”、“道即德”、“魔界即佛界”,乃至“佛不断性恶”等天台宗的重要思想,也可以从“边本是中”、“边、中不异”开展出来。  另外,智顗,《妙法...  页90  圆顿止观相者,以止缘于谛,则一谛而谛;以谛系于止,则一止而止。譬如三相在一念心,虽一念心而有三相;止、谛亦如是。所止之法,虽一而;能止之心,虽而一也。以观观于境,则一境而境;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1852381.html
  • 律宗初探

    ,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,就叫做念佛三昧。水忏的水,指三昧水,忏就是忏悔。例如启请大德法师结坛,依忏仪如法修持,一心礼忏。悔过多生多世以来的业障、罪障、报、仗佛力慈悲摄受,佛日慈光普照,以达到消除,...为首的九十六种外道,制定了许多修习苦行,来延误众生。这为首的六师是一、富兰那迦叶,二、末迦黎拘舍尼,、删闍夜里罗胝,四、阿耆多翅舍钦婆罗,五、迦罗鸠驮迦栴延,六、尼犍陀若提等。他们提出许多论点和一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0552881.html